《南通日报》:南通理工学院深化机械类专业建设探索之路

发布时间:2016-03-23来源单位:宣传部责任编辑:浏览次数:2660

3月22日,《南通日报》B1版报道:南通理工学院深化机械类专业建设探索之路。

全文刊载如下:

 校企协同  资源集成  互动发展

--南通理工学院深化机械类专业建设探索之路

协同研发,合力攻关

多功能数控加工(教学)系统水平领先

设备体积庞大、功能单一、运行过程无法实时监控等问题曾长期困扰着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如今,在南通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一台加工(教学)系统,就集中了数控车削、铣削、钻削和磨削等多项功能,满足了机械类专业学生技术训练的教学需求。

这台“多功能数控加工(教学)系统”,由南通理工学院联合江苏环洋组合机床有限公司、南通海盟罗兰机械有限公司研发,技术集成度和综合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经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南通市蓝领技工学校等职业学校试用,机床占场面积较单功能多台机床减少了60%,设备投入成本减少了50%;加工过程可视化及加工温度的实时监控方便了教学,也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生实训中对加工过程及参数变化无法直观感知的难题。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刘金金告诉记者:“透明玻璃罩和摄像头装置,系统运行的过程可以直接投射到电子屏幕上,更方便学习。”

多年的难题是如何破解的?“我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了攻克小组,经过共同研究,在合作企业提供的机体上,进行了电路的设计和液压回路的设计,由我校师生现场安装,并将原来的机体结构进行了改进”。该校机电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顾海介绍说,“将其中的零部件设计加工,电路的设计安装,液压系统的设计等内容融进教学,以CNC多功能加工系统为对象,建立了专业总体案例。”

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单个教学系统的成功研制,到底是小概率事件,还是事出必然?

在南通理工学院副校长王贵成看来,正是得益于校企协同,集成教学师资、教学系统、服务平台等优质资源,补足了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短板,为提升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基础。

早前,南通理工学院就与江苏环洋、南通海盟罗兰共同创立了“机械校企协同育人教研室”,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投入实施。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聘请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与校内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深厚的优师名师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支由省教学名师和企业首席技师领衔,由6名教授,5名高工(副教授)和15名讲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学缘结构合理、知识技能水平高、素质优良的主讲教师队伍,为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集聚了优质师资。在具体项目的研发上,因为多方参与,使得结构重组、方法融合、功能叠加、技术众筹、集成出新成为可能。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名师技师同创意,学生教师齐参与;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相统一、产品开发与系统研究相统一的完美境界。

服务地方,精准发力

在常态化的校企互动中实现双赢

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袁国定说,“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是我每周的必修课。”

通报企业所属的产业经济运行形势及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是江苏环洋工程师吴宣东每个季度的任务清单。为企业提供该研究领域新理念、新思路、新成果,是南通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黄天成的主要任务。

如今,这种互通有无、守望相助的校企互动机制已经实现了常态化运行,有效推动了彼此的发展,实现了双赢。

南通理工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了“南通市现代生产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南通市精密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为服务地方机械行业转型升级搭建了新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学校教师纷纷走进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

每天有一半时间,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林盛昌都一头扎进学校实验实训楼三楼的航天科工集团706所华东地区工作站,进行“高效节能电机系统”项目的开发。据他介绍,运用这个系统为龙威复纺(海门)公司节能改造,绝对节电率已达11.78%,同耗电增产率13.02%,同产量节电率14.02%,该公司每年节约用电741312度。除此之外,他还与狼山钢丝绳厂共同进行“谷电峰用”项目开发,完成了50KW的“谷电峰用节能系统”模型设计。该项目得到南通市科协、海门市发改委及青岛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近三年,南通理工学院机械类专业师生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累计12件。学院在“接地气”的服务过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课题组成员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4篇;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共同编写并出版了教材5本,其中,《数控机床和故障诊断技术》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于2013年1月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教材二等奖;2013年7月出版的《精密与特种加工》被遴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015年5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